警惕!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后出现早期低钠血症,死亡风险或将大幅攀升!
发表时间:2025-05-23 16:15:54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药物”,但近期一项覆盖9300万患者的大型研究敲响警钟:用药后早期出现低钠血症(血钠≤135 mmol/L)的患者,1年内死亡风险翻倍!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如何科学应对?本文将深度解析。
研究背景:低钠血症为何成为“隐形杀手”?
低钠血症是噻嗪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脏对钠的重吸收来降压,虽然其不影响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但可能损害肾脏尿液稀释功能,导致血钠水平骤降。
此外,噻嗪类利尿剂还可能引发诸如低钠性脑病等突发并发症,这类并发症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目前,关于噻嗪类利尿剂相关的低钠血症(血钠≤135 mmol/L)与未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相比,是否会增加死亡风险,此前尚无相关研究。
关键发现:死亡风险翻倍,并发症飙升?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团队利用TriNetX联合健康研究网络中的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美国76家医疗机构约9300万患者的电子病历。研究队列选取了2010年至2021年间开始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年龄在40~9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两个队列各有22 052例患者。低钠血症组:发生早期低钠血症,定义为患者在开始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后的6个月内,血钠水平降至135 mmol/L及以下;对照组:患者在用药后血钠水平维持在136~144 mmol/L。该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是患者1年的死亡率。
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个研究期间,任何时间点低钠血症队列患者的死亡风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风险比[HR]为1.96;95CI:1.72~2.28)。而且,早期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发生败血症、肺炎、尿路感染、蜂窝织炎、心肌梗死、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共济失调和髋部骨折等健康并发症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临床启示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约360万服用噻嗪类药物的患者可能面临更高死亡风险。预防该人群发生低钠血症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干预——监测体重、电解质,尤其关注血钠≤135 mmol/L的人群。”
研究人员呼吁: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在服用噻嗪类利尿剂期间合理控制液体摄入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措施,通过监测患者体重,尽早识别出有风险的患者。
密切监测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患者的血清电解质水平。一旦发现患者血钠水平≤135 mmol/L,应及时进行干预。
结语
对于广大患者和医疗工作者而言,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医疗工作者也需在临床实践中提高警惕,多管齐下,共同降低患者因使用噻嗪类利尿剂而引发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来源:Furie RA, et al.?N Engl?J?Med.?2025;doi:10.1056/NEJMoa241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