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华教授专访之一:厚积薄发——中山七院肾脏病中心科研团队多年深耕终迎繁花绽放

发表时间:2024-07-19 16:15:18

编者按:亚太肾脏病学大会(APCN)是全球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医学大会之一。2024年6月13~16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22届亚太肾脏病学大会暨第44届韩国肾脏病学年会(APCN & KSN 2024),汇聚了来自亚太地区及至全球肾脏病领域的近4000多名学者探讨领域进展。此次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肾脏病中心郑智华教授团队成员展示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得青年研究者奖、最佳摘要奖、最佳口头交流等多个奖项,可谓收获满满。为此,《肾医线》对郑智华教授进行特邀专访,请郑智华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历程,并分享了他对青年医师的期许、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中山七院肾脏病中心APCN繁花绽放,香飘首尔


《肾医线》:APCN是亚太地区肾脏病学领域的顶尖学术交流平台,您的研究团队在本次大会上表现出色,不仅有多篇研究通过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而且其中一项研究荣获青年研究者奖。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

郑智华教授:很高兴参与本次APCN&KSN大会的交流,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肾脏病学中心有6项研究成果在会议上供同道讨论,其中2项是论文宣读,4项是壁报展示。其中,费凌燕医生获得大会颁发“Young investigation award”和 大会颁发“best abstract”奖,费凌燕医生、李娜医生、聂元鹏博士获得Travel Grant资助。

这6项研究成果代表了我们中心近几年的重点研究方向,涵盖代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AKI)等领域。费凌燕医生主要是利用血管微灌注技术研究了ARB(缬沙坦)抑制内皮细胞衰老改善他克莫司诱导的肾脏微血管损伤及高血压,聂云鹏博士主要开展的是AKI纳米材料研究,李娜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AKI再生修复相关生物标志物,卢永平博士主要是糖尿病肾脏病方面的机制研究,这也是我们近5年的一个研究方向。我们的系列研究的部分成果也已经在国内会议上相继宣读和发表,并多次获得全国以及广东省年会的最佳论文奖。


《肾医线》:这些研究成果将如何影响并推动肾脏病学治疗的未来发展?它们为肾脏病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视角和启示?


郑智华教授:肾脏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我们的研究重点领域之一是肾脏的微血管循环,比如:肾小球的入球和出球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正常肾脏血流量非常大,相当于心输出量20%~25%,99%以上的水和溶质在肾小管重吸收,1%变成残留尿排出。同时,肾脏出球小动脉和入球小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很大,大约40~60 mmHg,因此,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球管平衡和管球反馈等对肾脏的微循环影响,以及对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肾脏疾病的微循环研究领域是我们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由国际上著名学者赖蒽茵教授参与指导,拥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目前,我们团队的姜山副研究员具体负责,带领青年医生和学生深耕在该领域,多篇研究成果在top期刊发表,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以高血压肾病为例,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血管性损伤,而肾小球实际也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从入球血管到出球血管,我们对肾小球滤过机制的研究本质上是对血管的研究。因此,我们重点研究皮髓质的微小动脉,特别是深入地研究入球与出球小动脉之间的平衡,直小血管对肾小管间质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肾脏微循环的影响和AKI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及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其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结合,研究开发一些临床生物标记物和干预药物。


立于广博平台,拓创宏伟前景


《肾医线》:您和您的团队在肾脏病领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这背后一定有着无数辛勤的努力和深入的研究。您能分享一下您和团队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历程和心得吗?

郑智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于2016年由中山大学和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是中山大学设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分两期建设,目前第一期建设约20万平方米已经完成并在使用中,2024年5月二期建设约80万平方米即将完成,医院总体面积即将达到100万平方米,超过4000个床位。因此,我们的肾脏病中心未来的临床规模和研究平台将更加广博,前景宏伟。

来中山七院之前,我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年,2005年开始任教授、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和见证了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2021年来到深圳参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设,作为第一批积极参与创院的中山大学教授,创建了中山七院肾脏病中心和内科学研究室,期间还担任过医院副院长、分管过医疗和教学工作。因此,对中山七院和肾脏病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还是非常了解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不久,都有一个从0到1的过程,但是起点相对较高,有26个中山大学各个附属医院的国家临床专科骨干团队参与创建。我所带领的肾脏病学团队,就是以中山大学医科团队为班底,广纳贤才,吸引来自全球著名医学院的人才。现有23名医生,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护理团队40多人,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部分研究生),高级职称人员10余名,省市级人才10余名。

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有许多政策、经济和理念方面的优势,加上中山大学医科的品牌,我们也是中山七院重点发展科室和深圳市重点培育学科,因此我对肾脏病中心学科和团队寄予极大的使命感和期待。我们肾脏病中心的学科目标是以解决深圳以及大湾区疑难复杂肾脏病,危急重症肾脏病为宗旨,建设一支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国家一流的肾脏病MDT团队。因此,我们肾脏病中心招募人才不仅学历高,医教研均衡,而且尽可能覆盖肾内科MDT团队所需各种亚专业人才,如肾脏病、血液净化、血管通路、血管介入、肾脏病理学以及流行病学等领域专才。肾脏病中心目前拥有代谢性肾脏病、疑难罕见与免疫性肾脏病、血液净化、腹膜透析、血管通路与肾脏介入等亚专科;科室副主任王晓华教授为代谢性肾脏病亚专科骨干,唐莼教授为疑难罕见病与免疫性肾脏病亚专科骨干,雷艳教授为血液净化中心亚专科骨干,张怡清博士、崔天娇博士为介入肾脏病与血管通路亚专科骨干,黄明城教授为肿瘤相关性肾脏病亚专科骨干,费凌燕博士为肾脏病理学与流行病学亚专科骨干。两个主要科研方向上,卢永平博士为代谢性肾脏病/AKI发病机制与转化研究方向负责人,姜山副研究员为肾脏微循环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方向负责人。拥有各类肾脏病诊治、血液净化技术,各种组合肾脏替代治疗(CRRT)、各类血浆治疗技术(血浆吸附、细胞吸附等)、腹膜透析(APD)、人工肝、血管通路(AVF/AVG),超声和DSA介导的肾脏病和血管通路介入等技术。科室二期工程拟开放病房120张床,血透/腹膜透析病床160张,购置各种类型的血液净化治疗仪、正置荧光成像分析系统显微镜等国内外先进设备,并全面促进肾脏移植、复杂疑难内瘘构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高水平精湛技术的发展。在肾脏病中心,可以一站式解决肾脏病患者的各种临床问题。

同时,作为中山大学的直属医院,我们“医教研”同步发展。我也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山七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方面,我们秉承中大医科的教学传统,教学相长,注重教学体系与制度建设,骨干师资的培养,教学实践过程的落实等。目前,承担中山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包括诊断学、内科学、肾脏病学以及部分肾脏生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和新医科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科研上,我们根据国家肾脏病疾病谱的变化以及深圳珠三角人群的发病特点,结合我们以往的研究基础,制定我们的学科研究方向。比如,国内尿毒症的发病原因发生很大改变,主要病因转向代谢性疾病为主,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另外,广东地区人民喜好老火汤、海鲜等食物,随之而来的痛风、高尿酸性肾损伤的患者也特别多,加上我们团队前期在高血压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因此,我们设立学科科研第一个方向就定为代谢性肾脏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尿酸、高脂等引起的肾脏病,期望解决最常见最多发的问题。本次APCN 2024会议,我们展示的研究,主要是代谢性肾脏病小组的重要成果。希望未来能够在临床研究与基础科研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帮助减轻肾脏病患者疾病的痛苦和负担,为健康中国,健康深圳贡献中山七院的一份力量。


《肾医线》:展望未来,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研究计划?能否透露一些令人期待的新研究方向或项目?

郑智华教授:我们团队目前3个研究方向均有进展,在代谢性肾脏病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高血压和肥胖相关性肾损害,为促进研究迅速进展,同时与肠道菌群领域和微循环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研究肠道微生态和肾脏的微循环变化,期望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目前肾脏病治疗的途径往往是通过全身进行治疗,并非选择肾脏的个体化治疗或者精准定位的治疗,治疗的副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因此,我们积极尝试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学院等充分的医工交叉合作。这次APCN 2024会议、聂元鹏博士交流的论文就是利用纳米材料在AKI治疗方面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通过纳米材料等新技术成功精准递送药物至肾脏靶器官进行精准治疗。

在血液净化技术方面,我们在血浆治疗和生物材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血液净化治疗组此前在尝试免疫吸附、炎症因子清除、血浆治疗,人工肝等比较新的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其中在孕产妇血浆治疗和肝衰竭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获得了Wiley 2022年度杰出贡献奖。期望于今后血液净化领域取得更多突破,造福更多尿毒症患者。

专家简介

郑智华

中山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山大学医学部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肾脏病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人力资源处处长,器官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医学院肾病博士后,访问教授

深圳市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 会长

深圳市医院协会肾脏病与血液净化管理分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肾内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骨代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常委

国内国际专业杂志发表论著160多篇,其中SCI 70多篇;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20余项;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国际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等13项;获广东省岭南名医,2019年“首届深圳医师奖”十佳医生之一,2023深圳光明区卓越医师等。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