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佳教授:通过基因分型和表型分析驾驭儿童肾脏疾病——CCGKDD的使命与担当

发表时间:2024-06-27 17:37:14

今年是中国儿童遗传性肾病数据库(CCGKDD)工作开展以来的第10年,作为国内首个儿童遗传性肾病疾病数据库,CCGKDD为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儿病情,制作疾病表型谱和基因突变谱,实现儿童遗传性肾病从0到1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作出巨大贡献。

6月13~16日,第22届亚太肾脏病学大会和第44届韩国肾脏病学会年会(APCN & KSN 2024)期间,大会组委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饶佳教授以“Navigate Childhood Kidney Disease through Genotyping and Phenotyping”为题进行报告,与肾脏病学领域同仁分享CCGKDD相关研究成果。《肾医线》很荣幸邀请到饶佳教授,为我们揭秘CCGKDD背后的故事及使命。


《肾医线》:您可以介绍一下中国儿童遗传性肾病数据库(CCGKDD)吗?建立这个数据库项目旨在解决哪些科学问题?


饶佳教授:儿童遗传性罕见肾脏病是一类在儿童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巨大的疾病,在出生缺陷疾病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儿童肾脏病学界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这类疾病。

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共同牵头,携手全国许多儿科同仁,包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形成专家联盟,一起努力构建数据库登记系统以共享遗传性罕见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数据,最终形成CCGKDD数据库,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疾病。

目前,CCGKDD数据库已积累超过4300例患儿资料,系统性采集了大量基因型和表型的数据,便于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及早明确患儿罹患疾病的临床表现、精准诊断、基因报告解读等。因为许多患儿或家庭经常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尽管拿到了基因报告,但并不知道自己患了哪种疾病。我们建立CCGKDD数据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解读报告的能力,提高临床医生对整个遗传性罕见肾脏病诊断与治疗的把控能力。这也是我们全国儿童肾脏病学界的专家与学者一起努力10年期盼能够达成的目标。


《肾医线》: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吗?特别是关于不同肾脏疾病亚型的遗传诊断率和发现的致病基因变异,这对我们理解肾脏疾病的遗传机制有何重要意义?


饶佳教授:从整体数据来看,约40%患儿或家庭诊断为单基因疾病,但并不意味着另外60%疾病无法诊断,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基因诊断可以帮助患儿或其家庭更早明确治疗方向、治疗靶点。相较过去10%左右的阳性诊断率,如今近40%患儿可以更早地明确到分子水平的诊断,对我们将来的精准治疗大有裨益,能够避免走弯路,避免使用不该用的药以及副作用大的药。其次,我们会针对新靶点进行新药研发。近年来肾脏病领域新靶点药物及基因治疗发展迅速,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成果转化到临床,更好地帮助患儿及其家庭。

我们对儿童遗传性罕见肾脏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医生整体对基因报告的解读水平获得迅速提升。此外,肾脏病学界成人疾病(如常染色显性/隐性遗传多囊肾ADPKD/ARPKD、常染色显性遗传肾小管间质肾脏病ADTKD、Alport综合征等)领域的专家也在跟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推进遗传性罕见肾脏病的相关工作。

在APCN & KSN 2024上,我与同仁交流的成果表明,中国遗传性肾病的基因图谱与欧美白种人有着不一样的特征谱,我们有自己的特征和特色,这为我们将来自己的生物医药研发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也是我们的卫生健康事业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需求,或者说明确我们应当从哪个方向去加深我们的工作,可以扩宽我们服务的层次和层级。

我们不光要做基因诊断,更要达成这些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了解疾病表型即可了解疾病的整体病程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信息,而不是等到疾病进展至肾衰再来做基因诊断。我们期望将早期诊断的窗口前移,比如胎儿期或新生儿期,对疾病的诊断精准到分子层面,以助于我们找到适合患儿的特效药物。

另外,对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家庭照顾,家庭成员中哪些人需要更早地进行肾脏病变的干预?有继续妊娠需求的家庭如何进行生育?以及能否应用可以阻断单基因疾病的第三代试管婴儿(PGD)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都建立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上。国内10年关于单基因遗传性肾病的PGD技术研究显示,PGD技术成功率与欧美水平相似,57.4%患者家庭成功地抱到了健康的孩子回家。因此,现代技术完全有能力阻断遗传性疾病代代相传的烦恼。


《肾医线》:您认为这项研究对于儿童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哪些潜在的影响?特别是在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面。


饶佳教授:以辅酶Q10相关肾病患儿为例,既往针对该类患儿常规应用针对肾病综合征的激素和免疫制剂,几乎没有治疗效果,如果进行基因诊断,及早明确病因,给予大剂量辅酶Q10治疗,可以逆转蛋白尿或减缓肾损伤进展。通过精准诊断,这一类患者就可以尽早获益:一方面获得正确的治疗方向,一方面减少非必要药物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另外,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我们正致力于做好基因诊断整体的学科基础工作,以便为将来针对新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方向和目标。近期,我们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在开展针对法布雷病的基因治疗,我认为,基因治疗通俗点说就是“打一针药,解决孩子一辈子的问题”。那么,像基因治疗这类创新疗法,或许是让许多遗传疾病患儿能够健康回归社会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对我们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很有信心,我认为我们很快就能够追上国际水平,并逐渐领先。我国肾脏病学术界,特别是上海的学者已初步构建了遗传性肾脏病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专病队列,涵盖Alport综合征、多囊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遗传性肾脏病,基于很好的罕见病患者队列,一定会促进这些罕见病临床新治疗快速进展。这也是我们在基于CCGKDD数据库开展和推进罕见病专病队列相关工作时,将来需要更多努力的。

《肾医线》:在未来的研究中,您计划如何扩展和深化这一领域的工作?

饶佳教授:持续的服务理念是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第一,我们在患者家庭成员中要开展遗传性罕见肾脏病的早期筛查,通过CCGKDD数据库,让全国儿科工作者充分了解各类遗传性罕见病肾脏病的疾病表型,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识别、精准筛选,帮助患儿及其家庭尽早获得精准治疗。

第二,治疗方面,根据分子水平诊断,应用各类组学技术以及AI技术等新型技术进行辅助提高诊断效率。比如,此前完成一次精准诊断,周期长达一个月,我们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是否能够将其周期压缩到一周甚至两三天,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攻克疑难罕见病的治疗,从生物制剂到新型小分子药物、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我们期望从全维度角度思考,为遗传性罕见肾脏病寻觅创新型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

饶佳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任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术经历:

2001-2006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博士

2014-2016 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 博士后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儿童肾脏病临床工作,致力于探索小儿肾脏病的致病机制,在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新致病基因的发现与功能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Genetics,JCl等期刊获得发表。

学术兼职:

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遗传罕见肾脏病学组委员/秘书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青年学组副组长

全国肾病重点实验室双聘研究员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国重双聘研究员

科研支撑: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9年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