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 喝“核桃粉”喝坏了肾?临床易漏诊、误诊的罕见草酸盐肾病1例

发表时间:2024-03-09 16:49:02

草酸盐肾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继发性草酸盐肾病的病例甚少,临床易漏诊和误诊。现报道1例过量食用过期核桃粉诱导的草酸盐肾病,以期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加强医生对这种潜在的诱因的警觉性。

一、临床资料

现病史:患者男性,60岁,因“腰酸伴纳差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出现纳差伴恶心、呕吐,以干呕为主,伴有双侧腰部酸痛。病程中无呕血,无黑便,无全身水肿,无畏寒、寒战,无尿量减少,无黑朦、晕厥,无全身皮肤瘙痒,无胸闷、胸痛,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来我院门诊就诊,查肾功能发现尿素氮(BUN )13.76 mmol/L、血肌酐(Ser)435.3 μmol/L、尿酸(UA )441 mmol/L、血钾3.66 mmol/L;血常规发现白细胞9.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8%,血红蛋白138 g/L,尿常规无异常,现为进一步诊治,拟“急性肾衰竭”收治入院。本次发病以来,患者精神软,胃纳差,大小便正常,睡眠可,近期无明显体重减轻。追问病史:患者回忆发病前一周内曾食尽一整罐核桃粉(约350 g),据称刚过期。

既往史:有糖尿病史15年,口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有青霉素过敏史。否认烟酒嗜好史。患者自己生活在上海,近期生活状态无明显改变,每年体检,3个月前体检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体格检查:血压(BP)150/80 mmHg,神清语利,气平,体型偏瘦,全身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无殊,心率(HR)80次/分,律齐,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8.95×109/L,血红蛋白128 g/L,血小板199×109/L。

②血生化+电解质:总胆固醇5.26 mmol/L,甘油三酯1.16 mmol/L,肌酐466.00 μmol/L,尿酸473.04 μmol/L,尿素16.33 mmol/L,谷丙转氨酶(ALT)20 U/L,白蛋白41.7 g/L,钙2.41 mmol/L,磷1.43 mmol/L,血清铁8.51 μmol/L,钾3.75 mmol/L。

③钙磷骨质疏松相关:甲状旁腺素2.05 pmo/L,25 羟基维生素D 52.77 nmol/L,总Ⅰ型原胶原N端延长肽36.33 ng/ml,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8.80ng/ml,β-胶原降解产物0.35 ng/ml。

④尿液:尿微量白蛋白15.76 mg/L,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33.3 mg/g,尿蛋白定量0.06 g/24h,尿β2微球蛋白7.52 mg/L;尿常规葡萄糖(3+),尿蛋白(-),隐血(-)。

⑤影像学检查: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血管B超:双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B超:甲状腺左侧叶囊性结节;肾脏B超:双肾大小结构正常;腹部B超:肝左叶囊肿,胆囊息肉样病变。

⑥其他检查:心衰B型脑钠肽(BNP)50.10 pg/ml;血沉57.00mm/h;C反应蛋白53.09 mg/L;糖化血红蛋白8.90%;自身免疫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均阴性;肝炎标志物、艾滋病病毒(HIV)、梅毒(RPR)均阴性;粪常规:无异常。

二、多学科诊疗建议

科室内讨论意见:患者血肌酐高,病因不明确,肾脏大小结构正常,有穿刺指征;无出血倾向,血压可控,无穿刺禁忌。于2020年12月26日行肾穿刺病理检查。

补充检查

①肾穿刺病理:慢性草酸盐肾病。

②荧光检查:镜下共见2只肾小球,其中1只小球呈球性硬化IgG-,IgA-,IgM+,C3-,C1q-,Alb-,Fibrinogen-,IgG1-,IgG2-,IgC3-,IgG4-。

③光镜检查(图1):镜下共见10只肾小球,其中3只小球呈球性硬化或接近球性硬化,个别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节段性轻度增多,部分小球包氏囊壁纤维性增厚,毛细血管襻呈轻度缺血,重度小管间质病变,小管多灶性萎缩变性,可见蛋白管型,部分管腔内可见草酸盐结晶沉积,间质片状炎症纤维化,以单个核细胞为主,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小动脉管壁节段性透明变性。

图片

图1. 光镜检查结果(左:PASx400;右:PASMx400)

④电镜检查:未见小球。

三、诊断分析

(一)

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急性肾损伤3期、继发性草酸盐肾病。

2、诊断依据

(1)急性肾损伤3期:患者中年男性,否认慢性肾脏病史,发病前3个月曾行体检查肾功能正常,本次发病前曾1周内食用过期核桃蛋白粉约350 g后出现纳差乏力等不适,查血肌酐升高,最高达466.0 μmol/L,超声提示双肾大小体积正常。

(2)继发性草酸盐肾病:患者入院后肾穿刺病理诊断为草酸盐肾病,故符合草酸盐肾病,患者为中年男性,无家族遗传病史,否认反复发生的尿石症、进行性发展的肾钙质沉着症,支持继发性草酸盐肾病诊断。

(二)

鉴别诊断

1、糖尿病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生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终末期肾脏病。也有一部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正常,仅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病理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该患者虽有糖尿病史多年,现有的肾穿病理无糖尿病肾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虽然电镜未显示小球,结合患者的病史及转归,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断依据不足。

2、肾淀粉样变性

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因不清,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表现。该患者肾穿刺活检能排除肾淀粉样变性。

3、狼疮性肾炎

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常有发热,蝶形红斑及光过敏,口腔黏膜溃疡,多发性浆膜炎等表现,依据多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检查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鉴别,该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均阴性,肾穿刺病理不支持。

4、骨髓瘤性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病人,可有骨痛,易反复感染,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的血尿免疫蛋白电泳的异常,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本病例不具备上述特点。

5、其他晶体性肾病

(1)尿酸盐肾病:集合管腔内成簇的双折光尿酸盐结晶形成直线样条纹,在无水酒精固定或冰冻组织中有针样双折光单钠尿酸盐结晶,HE下呈蓝色。

(2)磷酸盐肾病:沉积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von Kossa染色阳性,偏振光阴性。

(3)管型肾病:多见于远端小管,边缘锐利,具有“骨折线”样特点,周边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免疫荧光可见单克隆轻链。

四、治疗经过及随访情况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改善微循环(己酮可可碱),改善肾功能、补充营养(复方α-酮酸)、降糖等治疗,完善肾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明确为草酸盐肾病,停食高草酸食物,给予充分水化、碱化尿液,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B6口服等。两周后复查血肌酐283 μmol/L,患者病情缓解出院随访。肾内科门诊1个月后复查血肌酐128 μmol/L,2个月后复查血肌酐90 μmol/L。

五、讨论

该病例以肾衰竭入院,消化道症状较为明显,入院后血肌酐有小幅上升,原因不明,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焦虑,一度要求透析治疗。后经全科讨论,结合病史及超声评估,给予了肾穿检查,明确了诊断。结合本例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的转归,考虑为继发性高草酸尿症导致的肾损伤,经积极处理,疾病得到很好缓解。患者草酸异常极有可能与过期的保健品有关。

草酸盐肾病是草酸盐结晶大量沉积在肾脏内,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又称为草酸盐沉积症。文献报道,草酸盐肾病占肾活检病理类型约1%[1]。高草酸尿症是导致草酸盐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以尿草酸大于0.45~0.50 mmol/天(或>40~45mg/天)为诊断标准,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2]。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患者肝脏代谢异常导致内源性草酸盐产生过多,过量的尿草酸盐从肾脏排泄,其特征性表现为显著的高草酸尿、早期而反复发生的尿石症、进行性发展的肾钙质沉着症,是导致原发性草酸盐肾病的原因。分为三型,PH1型较多见,为肝内丙氨酸乙醛酸氨基转换酶缺乏导致的代谢异常;PH2型较少见,由于羟基丙酮酸盐代谢异常导致,肾损伤较轻;PH3型则由于胃肠过吸收草酸盐所致。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多见于青少年。

继发性高草酸尿症(SH)是由于获得性草酸代谢紊乱导致尿草酸排泄过多、草酸钙晶体沉积的一种多因素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因素包括草酸盐及其前体物质的摄入增加、肠道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加、肠道菌群失调等。继发性草酸盐肾病指存在发生高草酸尿症的危险因素,经肾活检证实存在草酸钙结晶肾脏内沉积伴肾功能受损,且能排除特定的遗传基因突变致病的一类疾病。临床可表现为AKI,也可以表现为在原有CKD基础上出现的急性加重。继发性草酸盐肾病在临床上较原发性草酸盐肾病常见,发病无年龄差别。

高草酸负荷是导致肾损伤的基础,机制复杂。尿中高浓度草酸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草酸盐晶体的形成、黏附和炎症反应的加剧,诱导肾间质纤维化[3]。同时,高浓度草酸可损伤血管内皮、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影响受损血管的再内皮化,促进动脉硬化发生,加重肾缺血和肾损伤。该患者病理表现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小动脉有透明样变性,考虑高草酸引起肾小管上皮所致。

参考文献
[1] Buysschaert B, Aydin S, Morelle J, Gillion V, Jadoul M, Demoulin N. Etiologies,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Oxalate Nephropathy.Kidney Int Rep. 2020;5(9):1503-1509. Published 2020 Jul 2. 
[2] Robijn S, Hoppe B, Vervaet BA, D'Haese PC, Verhulst A. Hyperoxaluria: a gut-kidney axis?.?Kidney Int. 2011;80(11):1146-1158. 
[3] Vervaet BA, Verhulst A, Dauwe SE, De Broe ME, D'Haese PC. An active renal crystal clearance mechanism in rat and man.Kidney Int. 2009;75(1):41-51.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